早上五時四十五分,天還未有亮,我還沒有睡。對於我這種最喜歡無病呻吟的人來說,現在又是「吹吹水」的好時候了。
早陣子與一位朋友談起聯天,發覺原來不少人並不知道聯天的全名為「香港聯校天文協會」而非「香港聯校天文學會」。但很抱歉,這個我也是在成為幹事後才弄清楚。指出我錯處的是前會長Nicky,當時我曾與他爭拗了好一會,認為講錯那一個小小的「協」字沒什麼大不了,反正也是聯天就算了。但他說那並不是字眼的問題,而是背後意義的問題,「由一九七六年七月三日開始聚集了一群對天文有熱誠的中學生,為了這個會、這份精神而奮鬥……名字本身只是文字,並不重要,但是它所代表著的東西是十分寶貴的……」。聽到這裡我唯有落得個無話可說,亦同時向這份精神致敬──
好,致完了敬,言歸正傳。朋友聽說聯天是協會,感到十分驚訝。根據她的理論,「學會」就是齊齊學習的一個會,「協會」就是要協助別人的一個會;於是香港飛碟學會是讓一群對飛碟有興趣的人一同去研究的會,而香港盲人協會就是去協助盲人的會。那麼「協會」就好像比「學會」來得高級一點、厲害一點。姑勿論這理論正確與否,這確引起了我的問題,大概除了推廣天文,協助會員學校的天文學會在學內舉辦活動也是聯天的主要任務之一吧?當然聯天的幻燈片和流動展覽板借用服務都是為這目的而設,但我想除了提供舉辦活動的設施外,指引舉辦活動的方法也是一種好辦法。只是看看過住的Newsletter或Finder,似乎不怎見有相關的文章,那不如就讓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心得吧。
其實在學校內搞天文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難不在於天文活動難搞,而在於學校制度諸多為難。因此因應不同的學校制度,搞天文學會就要有不同的策略。
觀察所得,學校學會主要有兩種制度,一是行自由制,個別學會自行招收會員和會費,自付盈虧;或是走津貼制,學校津貼,學會本身不收取入會費,但有些學校會對學會的會員數目有所限制。對於行自由制的學會,由於會的經費主要來自入會費,因此年頭招收會員時就要多做推廣,不妨張貼一些海報或出版一份會刊以作招徠,效果不俗。
當然,辦一個會最重要是活動,不然也不要奢望下年會有人參加你的會。而辦天文學會,活動離不開講座和觀星,但可嘗試改變一下其形式。例如可以在講座前派一張填字遊戲(Crossword, Wonder word, etc.)的表格給聽講座的同學,讓他們可在聽講座時找尋答案,如果有少許獎品作獎勵,當然更好。這類活動雖然簡單,但可吸引一些低年級的同學──明日的楝樑,可不要小看他們!又或者可試試配合電腦來介紹有關天文的知識,如使用Power Point來展示一些圖片、資料等,又或利用Internet上的資源,或甚至播放一些互動的天文軟件等(這類軟件可在書局或網上找到)。相信大家學校都已收到政府撥出的新電腦,電腦教學將會成為大趨勢,大家可多加利用。另外,對講座題目的選擇也很重要,視乎講座的對象,題目的深淺要適中。一般來說,不要對中三或以下的同學提數學公式;而對中四以上的理科學生,基本宇宙論和天體物理是不錯的題目。當然,星體觀測和望遠鏡一類的題目則是老少咸宜。至於講師方面,其實也不一定要邀請公開天文團體的講師;相反,自己「親自下廚」,好處更多。因為校內的講座並不需要專業,反而若果同學自己講授,感覺更加親切,更能引起討論的良好氣氛;同時,自己講多了,亦能增加自己的自信心、使命感和對天文的興趣與認識,一舉多得。如果真要邀請天文團體的講師,可以直接撥電話或電郵到各公開天文團體,他們都會很樂意為你找一個適合的講師;又或者你可以電郵給我們,我相信小宏會長亦會很樂意做你學校的講師。
至於夜間的觀星活動,搞起來就比較麻煩,因為學校未必批准。如果學校附近夜間光害不太嚴重的話,可嘗試在校內辦觀星團,一來方便,二來較為安全,要學校批准也較容易。不然就要到戶外的觀星地點,如石澳、大坳門、萬宜水庫、大尾篤或長洲等。石澳勝在交通較為方便,可從筲箕灣巴士總站乘巴士或小巴直接到達,而且石澳石灘光害不太嚴重,也不太危險,但就幾乎看不到整個北面。到大坳門可從彩虹乘巴士,亦很方便。
帶初學的同學觀星時,可以先教他們認認星座。如果有單筒望遠鏡的話,可讓他們看看月球和行星,順便介紹一下望遠鏡的各部分的名稱和用途、分類等。即使學校沒有單筒望遠鏡,也最好拿幾個「私家」雙筒望遠鏡讓他們看看月球。雙筒鏡不需太大,一般旅行用的10X25也沒問題,當然視場較大的10X50更佳。
除了講座和觀星,當然不是全無其他活動可搞。在校內的,可舉行天文問答比賽、太陽觀測等,不用說還有可以借用聯天的流動展覽板和幻燈片啦!在校外的,也可去太空館之類的地方參觀。另外,太空館每月都會有一個「每月星空巡禮」的推廣活動,由資深天文工作者為大家介紹該月的星空,並以天象廳內的全天幕放映機模擬該月的星空,大家亦不妨在學校「拉大隊」去聽這講座。
說到這裡,外面都已天亮了,好了好了,就在這裡收筆。祝大家的天文學會步步高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