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恐龍世紀

如果有人問當今有那一種動物是最廣為人類所熟悉,又最能吸引人的興趣的話,我相信你一定不會反對答案是恐龍。由電影「侏羅紀公園」到「迷失世界」,及至電腦動畫「恐龍世紀」,「恐龍」這名字都出盡了風頭。「侏羅紀公園」一片中,恐龍是血腥暴戾的食肉獸;而在「恐龍世紀」中,恐龍則是有感情、有勇氣的,但是,到底真實的恐龍,又是怎樣怎樣的呢?

恐龍生存於中生代(Mesozoic Era),中生代又分為三疊紀(Triassic Period)、侏羅紀(Jurassic Period)和白堊紀(Cretaceous Period)。這段時期,爬蟲類極其繁盛,無論在空中(翼龍等)、陸上(恐龍、鱷魚、龜等)抑或海洋(魚龍、蛇頸龍等)都是爬蟲類的天下;而恐龍則最先出現在約二億二千五百萬年前的三疊紀後期,繁盛於侏羅紀和白堊紀,直至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末絕種。

恐龍類(Dinosauria)可分為龍盤目(Saurischians)和鳥盤目(Ornithischians)兩個目(order)。從身體結構上看,龍盤目和鳥盤目最大的分別在於龍盤目的恥骨向前,而鳥盤目的恥骨向後(不妨留意一下恐龍骨骼的相片或模型,十分容易分辨的)。龍盤目又再分為龍腳型亞目(Sauropodomorpha)和獸腳亞目(Theropoda),屬於龍腳型亞目的恐龍都是素食的,而獸腳亞目的則是肉食恐龍。至於鳥盤目的恐龍,就全屬於素食的。

肉食恐龍由於需要嚼食肉類,顎骨會特別大和有力,而且牙齒又長又尖;而草食恐龍的顎骨則相對較小,而且口內長滿臼齒,幫助磨碎植物。另外,草食恐龍亦會吞下石塊,利用石塊在胃裡磨擦幫助消化。

在恐龍生存了的一億六千萬年當中,恐龍演化出很多很多不同的品種,由龐然大物如阿根廷龍(身長三十五至四十五米,估計有八十至一百公噸重)、地震龍(身長可達40公尺,重約50公噸)、梁龍等,到小如雞隻的細顎龍(在「迷失世界」片頭中咬傷女孩的小恐龍),由擁有最長頸部的馬門溪龍到擁有最大頭部的三角龍,與及背部有堅硬無比的盔甲的裝甲亞目(Thyreophora)恐龍(如稜背龍、劍龍、敏迷龍等)和頭骨有如一個大飾物的頭飾亞目(Marginocephalia)恐龍(如三角龍、厚頭龍、鸚鵡龍等)等等,恐龍種類之繁多實在不勝枚舉,因此筆者亦不打算在此一一介紹。

  

不過,有些有趣的發現卻是值得一提的。例如現在不少古生物學家都認為有一部份的恐龍是屬於恆溫動物,於是,過去給人印象如顏色深沉的蜥蝪一般的恐龍,終於可以換上了七彩繽紛的新裝,從此恐龍的插圖變得鮮艷奪目。不過,到底恐龍是恆溫動物抑或變溫動物,現在始終未有一個肯定的答案。

此外,較為重要的發現是原來鳥類(Aves)是恐龍的後代。由於有不少的證據支持,現在大部份的古生物學家都同意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最早的「鳥類」可以說是始祖鳥,第一塊始祖鳥的化石在1861在德國被發現時,被誤以為是另一種類的恐龍,但後來經過驗證,發現化石上有羽毛的痕跡,這是一般恐龍所沒有的。說到這裡,也許你會認為鳥類是由鳥盤目恐龍演化而來的,但實際上則不然,鳥類其實乃由龍盤目的小型獸腳亞目恐龍演化而成。

最後,就讓我們談談恐龍的滅絕。白堊紀末期,地球發生了一次激烈的災難性事件(稱為K-T Extinction),令到地球上60%的物種和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對於K-T Extinction,不少人都嘗試作出解釋,其中只有兩個比較多人接受,其一是受到外太空隕石的撞擊,其二是因為地球本身的地殼變動和火山活動而引起,但事實上兩個理論都仍有其不能使人滿足的地方。一般而言,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傾向支持前者,古生物學家多傾向支持後者,而地理學家就平分於兩方。

Share

Leave a Reply